香港猶太墳場

香港的猶太墳場是一片和平與安寧的綠洲。它位於跑馬地,周圍是高層公寓大樓,入口兩側是佛教寺廟及其學校。它分為五層,有自己的教堂和田原(儀式純潔)室。

香港猶太墳場

歷史

到了 1850 年代,由於來自伊拉克和印度等地的外國商人湧入,該地區的猶太人口不斷增長,迫切需要建造一座猶太人墓地。

大衛沙遜(David Sassoon) 從英國王室手中購買了一塊10,750 平方英尺的農田,租期為999 年,用作墓地。1855 年,大衛沙遜(David Sassoon) 的兒子魯本大衛·沙遜(Reuben David Sasson) 正式開放了墓地。

墓地的後牆上鑲嵌著一塊希伯來文的奉獻牌匾,翻譯過來就是:

對於在香港神聖團體中為師父而離開此生的靈魂,願上帝保護他們。這塊土地是我們的情婦王(維多利亞)的禮物,願上帝保佑她,全額支付大衛·沙遜在當年(5615)所需要的一筆錢。願他子孫滿堂,長壽。

香港猶太墓園落成典禮

1904 年,從皇室手中購買了一塊毗鄰的土地,用於建造教堂、田原室和其他小型建築。

最早的墓葬是 1857 年的 Leon Bin Baruel。 Chevra Kadisha(埋葬協會)的記錄顯示,早年死去的人大多是單身男性,因為在瘟疫肆虐且被認為相當危險的香港,沒有攜帶妻子和家人居住的習俗。由於人口是流動人口,該社區大多沒有官方工作人員和見證人,十六座最古老的墳墓上只有一個小的編號標記,沒有名字。

隨著社區的繁榮,大多數第一批墓葬的巨大而簡單的花崗岩被各種風格所取代,包括華麗的、樸素的、現代的和帶有隆世風格簷篷的白色大理石。墓碑上最常見的裝飾是花朵、捲形頂部、花環柱和綠葉樹枝,其中一塊墓碑上有一根折斷的柱,表示過早死亡。

香港猶太墓園教堂和田原室

禮拜堂和田原室

18世紀末至1917年,俄羅斯白人開始移居中國。許多俄羅斯猶太人逃往中國的哈爾濱、大連和上海等城市。其中一些最終於 1949 年移居香港,導致香港人口結構發生變化。這反映在下一組德系風格的墳墓中。在這個位於墓地東側的區域,有許多俄語銘文。第五層的一座墳墓甚至還刻有死者的浮雕圖像,這是俄羅斯墓碑的典型特徵。

隨著香港作為中國貿易門戶的地位不斷發展,社會面貌再次改變。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希望在這裡做生意。這個群體的墓碑遍布整個墓地,包括荷蘭語、法語、德語,當然還有英語的銘文。

如需對香港猶太墓地進行更深入的討論,請 在此下載我們的三聯畫。